企业上云运动为何客户不买账?政府与软件厂商的推动策略解析
如今商业界,“上云”话题热度很高,政府大力支持,企业也大力推广,但消费者并不认同,这背后到底存在哪些复杂的因素?这已变成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焦点议题。
思维转变难题
在中国,传统观念深植人心。许多人自制力强,觉得租房不如买房,认为买房就是拥有了资产。比如在住房问题上,许多人愿意省吃俭用也要买房。在企业选择上云的过程中,老板们的观念转变是一大难题。企业决策通常由老板作出,若不改变这种传统观念,上云的推进将异常困难。而且,许多老板对旧模式下的财务计算方式习以为常,在他们看来,租赁的东西总显得不那么稳妥。这形成了一种思维障碍,阻碍了上云的进程。
传统观念不仅影响财务考虑,还关乎对资产归属的心理理解。许多企业家认为,只有购买资产,才能算是企业真正拥有,而租赁则总让人感觉是在借。本质上,这反映了他们对控制权的渴望。但在这个商业时代,这样的想法可能会妨碍企业采用更高效的云服务模式。
软件本身的问题
软件厂商虽推动了上云趋势,但实际中多数情况仅是软件部署方式的转变。企业在使用软件时,依旧面临诸多复杂环节。比如,流程整理和二次开发等步骤依然不可或缺。这并非如人们所想,一打开就像自来水龙头一样直接可用。与企业的预期相比,这种便捷性相差甚远。许多企业用户原本希望上云能简化工作流程,但最终发现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。
企业若无法通过上云简化操作流程,其积极性必然显著降低。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效率和收益,若上云反而增添困扰,他们自然不会采纳。此外,许多企业认为,这种门槛较高的使用方式与传统软件差别不大。
成本考量的偏差
国外引进的SAAS模式在我国遇到了成本计算的不匹配问题。当国内厂商依照国外的算法来核算成本时,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况。以大约四年的租赁期来换算,直接购买软件似乎更为划算。在我国,人力、服务器和服务费用等方面的计算有其独特性。比如,我国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等因素,都会对这种成本比较产生影响。因此,客户普遍认为一次性购买软件更为明智。
企业在实际投入时,会从多个角度去评估成本。如果发现采用云计算并未减少开支,他们可能会对云计算产生疑虑。毕竟,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,每一笔开销都需谨慎考量。若云计算在财务上未能显现出成本优势,企业往往难以接受。
企业重视程度低
我国众多企业,特别是中小型企业,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。以利润率在5%至10%之间的企业为例,它们在信息化和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极为有限。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一种思维观念上的问题,即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,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全面,因此上云技术的推广相对顺利。然而,在内陆地区,由于观念和资金的双重限制,企业接受信息化技术的难度较大。
这种情况显示出企业目光短浅,同时也揭示了在商业文化整体中,信息化的重要性被忽视了。不重视信息化,就难以认识到云计算背后的长期利益和战略价值。因此,许多企业在面临云计算决策时,往往轻易作出放弃的决定。
产业链协同困难
企业上云往往涉及与供应商和产业生态的紧密联系,然而,目前许多企业在供应链的上游或核心厂商中,要么尚未采用云服务,要么对如何应用云服务感到迷茫。以协同设计和制造为例,若产业链中相关企业未能共同实现上云,那么个别企业上云的成效将显著降低。这就好比绘制一幅宏伟的蓝图,必须分步骤、全方位地推进。仅一个环节的快速发展,并不能引发企业运营模式的整体变革。
企业运作犹如一套复杂的系统,各个环节紧密相连。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,整体运作效率便会受到影响。一旦企业发现上云后未能实现产业链的高效配合,便会对上云的真正价值产生疑虑,这可能会动摇其继续上云的信心。
数据安全的担忧
当前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,企业对上云数据的可靠性存疑。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,华为事件中银行所遇问题更让企业感到不安。此外,不少中小企业主担心其数据可能被国家机关,尤其是税务部门获取,他们觉得自保更稳妥,但这种想法并不全面,甚至有些偏颇。然而,这也体现了企业对数据安全的极大重视。
数据对企业来说极其关键,就像人体的血液。一旦数据泄露或被滥用,对企业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害。因此,当数据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时,企业在选择上云服务时会格外小心。
企业面临上云的诸多挑战。那我们该如何高效地推进上云进程?期待大家的意见交流。同时,恳请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企业上云这个关键话题。
作者:小蓝
链接:https://www.lanmiyun.com/content/6048.html
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侵权,可联系我方删除。